風雲集
「入世學術」,可能嗎?
- Details
- Category: 學習筆記
- Hits: 4568
歐美文化中的學術研究,源起於教堂。教堂中新進的修士稱為「學士」(bachelor),必須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宗教儀式,成為通才(universalist)。幾年後熟能生巧,開始專精特定科目時,被公認為「大師」(master)。再進而能夠歸納一套原則,清楚描述現象,形成抽象理論,建構知識體系,有效傳授知識者,則被尊稱為「博士」(doctor)。英國知名的劍橋(Cambridge)及牛津大學(Oxford),就是由修道院轉變為學院的典範;正式制度化後,逐漸形成當代歐美教育的體系。早期在教堂的修士是不能結婚的(bachelor原意為「單身漢」);劍橋大學自1209年建校,直到1846年,學校老師才可以光明正大地娶妻生子。[1]
十分鐘簡報一篇學術文獻
- Details
- Category: 學習筆記
- Hits: 5747
課堂上,一篇學術文獻的簡報,需要多長的時間?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標準答案。
人(主講人),是一個變數。有些人一開口就可以連講三個小時,滔滔不絕、欲罷不能(通常包括報告過程中的互動及對話);有些人只用二十分鐘左右,不疾不徐,從容自若。
文獻內容與品質,是另一項考量。有些文獻論證豐富、精妙絕倫;部分文獻卻可能不知所勻、乏善可陳。只是,這裡所談的原則上是以具有學術及參考價值的文獻為主,其餘則不在討論之列。
何謂質性研究?(概念篇)
- Details
- Category: 質性研究
- Hits: 34899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相對於「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另一種研究取向;透過「故事」解讀意義的知識建構途徑。
◆量化研究主要以數字進行測量(measure)與驗證(verification);質性研究大多以文字進行詮釋(interpretation)和思辯(reflection)。
◆量化研究強調一致性(consistency);質性研究重視特殊性(particular)。
◆量化研究企圖建立通則(universal);質性研究旨在推理原則(principium)。
田野訪談之「三招」與「五問」
- Details
- Category: 質性研究
- Hits: 5657
長期沉浸在質性研究的李慶芳教授[1]就其個人經驗,將質性研究歸納為六個學習階段,即「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田野訪談、研究方法、理論脈絡、寫作習慣、理論對話,和創意鋪陳。其中「田野訪談」,除了必須先建立良好的心態,並做好充足的準備外,田野技巧最重要的不外乎「三招」與「五問」。
「五問」,即提問的五種方法。一、「教授提問法」(what、why、how);二、「否定提問法」(不是…不是…不是…);三、「313提問法」(歸納3個重點/關鍵字、用1句話串接、推演3個反思);四、「A4列舉提問法」(QA;問題、假設、求證、方法);五、「因果串聯法」(So why, So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