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是以「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崇德敬業,共相勸勉,俾有助於社會進步」為宗旨之勵學會組織。成立於1921年,由美籍教授愛樂斯(J . H . Ehlers)致函國內各大學共同發起,原名「中國斐陶斐勵學會」,1922年5月4日在上海青年會舉行第一次全國大會。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停止運作,1964年復會,並更名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持續獎勵中華民國大學院校之優秀學生。

phitauphi

「斐陶斐」是希臘文字母 Phi , Tau , Phi 之譯音,用以代表哲學(Philosophia)、工學(Technologia)、理學(Physiologia)三種學術。哲學為科學之母;工學即工藝之學,為應用科學;理學即生理學,為純理論科學。中文的「斐陶斐」則寓有「君子彼此薰陶,行教化以淑世」之深意。其中,「斐」字代表有學又有德之君子,出自《禮記‧大學》:「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是形容學問之道,如琢如磨是形容自修之道;「陶」字則出自「陶冶」、「薰陶」,有培養、教化之意。

斐陶斐榮譽學會之任務為:(一)推舉術德兼備人士為本會榮譽會員;(二)表揚在學術研究方面卓越成就之人士;(三)推展其他有關獎勵學術研究之活動。

榮譽會員之推薦標準分為四種:(一)大學應屆畢業生,品學特優之1%;(二)碩士應屆畢業生,品學兼優之3%;(三)博士應屆畢業生,品學兼優之10%;(四)畢業後對學術研究或社會事業有特優貢獻者,每校每年得於畢業生中推薦一人至三人。

截至2022年,斐陶斐在臺灣共有56所大專院校分會,榮譽會員七萬餘人。此外,1995年開始舉辦的「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包括蔣彥士、余光中、吳京、孫震、曾志朗、李家同、司徒達賢等知名學者都曾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