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卓也小屋,尋找一抹藍

卓也小屋,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從中山高下三義交流道,穿越濃濃木香的三義木雕街,再轉入蜿蜒起伏的苗130縣道後,即可抵達這一個隱藏在美麗客家村落後方的山林淨土。

台味十足的山林渡假園區

這是一個佔地廣闊的渡假園區。除了充滿鄉村「台」風、懷舊古樸的住宿區、傳統造型的穀倉客房之外,還有石板鋪面的廟埕廣場、曲徑迴轉的巷弄、燈籠高掛的竹門。這正是出身農村的主人家,為了重回孩提時代的夢,為了找回過往的感動,為了尋回台灣早期農家的恬適樸實,而用心營造的「卓也村」。

園區內設有「卓也故事館」、「藍染小舖」、「體驗工坊」、「蔬食餐廳」和「藍庄咖啡館」;再往後山走,還有「染料植物園」、「天然染色生產基地」,以及「牛角村」、「藏山館」、「藏山辦桌」、「不差的花園」等自然休憩空間。

 

卓也小屋渡假園區卓也小屋渡假園區

卓也小屋渡假園區卓也小屋渡假園區

嗡嗡嗡的旁聽客

「卓也故事館」紀錄、陳列和展示著「卓也小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也是主人家與各地好友交流分享的場域。由於筆者是和一群EMBA同學前往參訪,在承辦人事先巧妙的安排下,也有幸在這裡聆聽主人家精彩生動的創業心路歷程。 或許是主人家的故事太有吸引力,亦或是我們這群客人太友善,竟有三、五隻蜜蜂嗡嗡嗡地熱情加入旁聽的行列,請也請不走,還不斷地駐足在同學們的頭上與髮際間,就連筆者的耳朵也成為蜜蜂好奇探險的目標。即使這群蜜蜂不會隨意攻擊,卻也足以讓筆者與同學們膽顫心驚了!這應該是此行最難忘的插曲之一。

卓也藍染手作體驗

「卓也藍染」是卓也小屋的另一個品牌,也是藉以和其他旅宿區隔最重要的競爭武器。旅客不但可以在現場親身參與藍染手作體驗,時間充裕的話,甚至可以參觀罕見的藍草植物,以及染色加工生產的過程。

創辦人鄭美淑,曾經是國立員林農工農場經營科與休閒農業科的教師兼主任,退休後親身投入休閒產業的實踐與創新。因緣際會下,鄭美淑找回童年間植物染色的記憶,於是特別參加「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藍染工藝訓練班」的課程,並且從上溪頭採藍草、打藍、製靛到建藍染缸、藍染技法到藍染及後續的商品開發,在馬芬妹老師無私的教導傳承下,義無反顧地走向這條不歸路。

藍草復育,與自然共生

在三義鄉雙潭村週邊,鄭美淑以承租、契作等多重管道,大幅種植了約10公頃的藍草。它曾經是臺灣作為出口染料的經濟作物,但一度隨著產業沒落而消失,幾乎被遺忘了近六十年!在鄭美淑十多年來刻意地復育後,已然成為「卓也小屋」與「卓也藍染」最寶貴且難以複製和取代的資產。

關於藍草產業復育的背景、技藝、藍染紋飾設計、文創與工藝開發,都詳細記載於2020年11月底出版的著作《尋找一抹藍: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在此之前,鄭美淑也曾經撰寫過《又見一抹藍》專書,以及合著《絞絞者─縫紮藍染與生活》等著作。

全臺推廣,二代接班

除了苗栗三義的渡假園區外,「卓也小屋」與「卓也藍染」兩大品牌,於臺北誠品信義店、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臺中大安及臺南藍晒圖文創園區都設有據點,分別經營蔬食料理、藍染體驗,和藍染商品的展售。

一百多位員工,每個月最少三百多萬的人事成本,在景氣低迷又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的時機,經營上不免有難以言喻的壓力。尤其要堅持承繼傳統、友善環境、創新染藝;這一種「藍」,著實得來不易!

對於藍草的投入,這輩子或許很難真正回收,但也因此成為潛在競爭者的「進入門檻」;當得知要投入多年而無法快速獲利時,多數「生意人」就打消進場的念頭了!

鄭美淑生性豁達,早已不在乎自己得到多少。第二代已經開始陸續接班;她知道,這一代的心血,會在下一代開花結果,也為此感到欣慰。

山居,住一方清幽淨土;忘機,得一份渾然快意;食養,吃一席清安自在。

「卓也」──向土地扎根,向生命取藍,向生活致敬。它所孕育那凝簡素雅的一抹藍,正是現今臺灣人所遺忘的、最需要的,真正在鄉土紮根與耕耘的實踐。

(參訪筆記/葉瑞其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