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施武忠(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 撰文:葉瑞其

民國七十四年國民賓館開幕營業,當時農場仍負有輔導榮義民的時代使命,因此賓館的員工原則上是以榮義民就業為優先,我太太(楊金齡)為了就近照顧日漸年邁的父親,也特地從臺北回來,擔任賓館第一任的會計兼櫃台人員。同年,透過友人的介紹認識我太太後,我就經常到清境來,因此與清境結緣。

國民旅遊的時代

賓館營業後,農場正式步入國民旅遊的時代,剛開始只有六十幾個房間,每逢假日經常客滿;因此社區各村莊在農場的鼓勵下,有些人將家裡的房間整理出來,假日時提供遊客居住,但仍然是家庭式的非專業經營,這是最早期清境民宿的型態。

八十年土地放領以後,清境週邊開始有幾家山莊出現,像是龍莊、香格里拉、麗景、茲心園...等;更早的還有民生果園、華泰山莊,他們在賓館之前就開始營業,初期是以登山客為主,所以設備比較簡單。

籌建見晴山莊

民國八十五年底,我舅子(楊懷仁)去臺南找我,因為看到清境旅遊發展的潛力,想找我合開供遊覽車休息的土產店(當時臺灣的旅遊型態仍然以遊覽車團體旅遊為主)。於是我趁著八十六年農曆過年和太太回娘家的機會,實際瞭解狀況,和當地的朋友聊過,並且衡量我在歐美先進國家的旅遊經驗後,認為應該以餐廳和住宿為主比較有未來性。八十六年過完年,我就到山上定居,開始籌建見晴山莊,斥資二千多萬打造一個優質的用餐環境,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幕營業。那時候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在山上蓋那麼大的餐廳要給誰吃?但因為堅持品質與服務,慢慢地我們也開始建立出口碑。

第一家雲南擺夷餐廳

民國八十八年南投縣政府在清境辦理「雲之南擺夷文化節」,活動策劃人連繡華來找我;幾番商談過後,我透過岳父(楊沺)、太太(楊金齡)的協助下,以他們(滇緬義胞)既有的家常菜經過調整與改良,設計了七、八道雲南擺夷料理,除了配合在活動中展示外,也做為日後見晴山莊餐廳的特色。同時我也特別請主廚莫師傅到臺北四處參訪雲南館子,瞭解市場的口味與狀況,慢慢地研發出自己的菜單,開創出全臺灣第一家以雲南擺夷料理為主題的餐廳。

地震風災後的重建

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清境對外聯絡道路一度中斷,觀光產業發展也陷入停頓,業者普遍無所適從。當時芊卉種苗林文誠的太太(楊淑英)非常有心,在媒體上看到有九二一重建會,就主動參加相關會議,並且把訊息告訴大羅(香格里拉);大羅隨後找我,我再找五里坡(陳添明)、維也納(林瑞文)...幾個人開始經常聚在一起聊,但初期還沒有太多積極的動作。直到隔年的碧莉斯颱風...

八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的碧莉斯颱風,清境地區遭受空前的災害,許多人房子的屋頂都被吹毀了,民宿、農民,辛苦的血汗錢頓時化為烏有,使得大家對未來感到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天助人助不如自助

我們深刻體認天助人助不如自助,於是花了三個多月時間修復房子後,積極地參與九二一重建會的運作。起初是依附在「廬山清境旅遊線」,但廬山溫泉協會理事長陳興田建議我們將「清境合歡山旅遊線」獨立出來,以便爭取更多資源。同時也在東海大學伊志宗老師的建議下,我們串連更多業者開始籌組「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

號召三百名義工淨山

九十年一月,透過媒體幫忙,我們招募了三百多名義工,辦理二個梯次的淨山活動。那不是一般撿垃圾的淨山,有些還要爬到樹上將傾倒的樹幹鋸掉,因此動用了很多大型機具,像卡車、搬運車、電鋸...等;也到各村莊借用許多工具,買斗笠、掃把、做「清境之友」的背心...

報到的時候,有些人居然是開著賓士、BMW,還有帶寵物來的,不知道會那麼累。但反正都來了,大家也都是捲起袖口下去做!很多人工作到手起泡,晚上在見晴招待吃飯的時候,雙手都還會發抖。

響應淨山的民宿包括:山居、以馬內利、五里坡、山水緣、茲心園、維多利亞、清境龍莊、見晴、維也納、香格里拉、民生果園、雲頂、麗景、御花園、娜魯灣、格林雅築、富嘉,共十七家業者。每一家民宿的老闆都親自出來帶隊,相當感人。而因為打掃區域幾乎都是公領域(青青草原、步步高昇、公路兩旁等),所以農場也有參與,之後與農場就有比較好的默契。此外當時經營清境小瑞士花園的台一種苗也贈送每一位義工一盆盆栽。當時大家出錢出力沒有絲毫怨言。

第二梯次的淨山,很多居民受到感動,也紛紛主動加入,有些人還幫忙煮點心,所以我們第二次淨山就有點心可以吃了。

第一次清境一夏

淨山之後,「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在九十年二月正式成立,我們也陸續推動一些社區工作。比如漢他病毒肆虐時,我們協助發送藥物;桃芝颱風後,我們發起捐款賑災;此外也邀請臺大人類所謝世忠教授進行「清境擺夷族群基本調查」...等。

九十年七至八月,在伊志宗老師的協助下,我們爭取到重建會補助二百萬,辦理第一屆「清境一夏」,包含「雲之南擺夷文化祭」和「高山藝文趕集」二個系列活動,邀請許多藝術家、街頭藝人蒞臨表演和創作藝術品。整個活動廣獲媒體的好評與讚揚;退輔會也因此相當重視,要求農場應與地方積極配合,推動產業發展。

觀光客倍增

此後清境地區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在民國九十年就復甦到地震前的三十多萬年遊客量,九十一年倍增為七十萬,九十二年更首度突破百萬人次,創下災後重建的奇蹟!除了是因為地方產業的團結外,還要感謝許多貴人的協助,包括前面所提到的幾位,以及「清境三王」─前清境農場場長「王崇林」、前商業周刊總編輯「王文靜」、前南投縣警察局仁愛分局長「王育群」;另外前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黃榮村、副執行長林盛豐、南投縣政府觀光局,以及許多媒體朋友,也都給予我們相當大的幫忙!`

從社區做起,永續經營

經過多年的迅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人「移民清境」,而清境的許多公共建設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如停車、用水、公共安全...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清境地區擁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在臺灣高山旅遊中,已然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在未來更希望政府有關單位能投入更多的關注與資源,儘速規劃風景特定區,輔導業者合法經營,建立總量管制,發揮最大的產能,將清境打造為真正的臺灣小瑞士。

此外,地方的永續發展也必須從社區做起,以產業為輔;一定要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吸引更多的人願意回來,讓清境變成一個值得驕傲的地方!

2011.09.15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