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余娥
  • 訪問時間:2011年8月
  • 採訪紀錄:彭光龍、趙翊君、葉瑞其

我是民國三十四年出生,來臺灣的時候才十六歲,人家把我報大三歲(身分證上是登記民國三十一年生)。媽媽是泰國人,在金三角的永告(清現縣);爸爸是雲南華僑(西雙版納的漢擺夷),本來祖父祖母也是泰國人,後來搬到雲南,兩邊搬來搬去。現在大部分都在泰國比較多。

先生(彭嘉才)是雲南彌渡人,民國十二年生,民國二十九年才十七歲就出來當兵(參與對日抗戰)。

民國四十九年,打仗來到泰國,我姐夫把我介紹給他,在那邊結婚,剛結婚不久就來臺灣。那時候先生說不要來臺灣!我就說要來臺灣。我看人家坐飛機很好玩啊!我說想坐看看綠色飛機啊!他說:『不要去啦!去了就回不來囉!』後來他們阿兵哥就先來,過了十多天我才來。

那時候住在泰、寮邊界,我們去河邊洗衣服、玩水,看到對面寮國那個小飛機飛來飛去,叫我們我們也聽到呀!就覺得好像很好玩,也想坐飛機看看。還有雙十國慶的時候,臺灣有人家去放電影,很好玩,很好看,我說想去那個地方看一下呦!來臺灣的時候,坐那個119跳傘的飛機,我也不怕呢!飛機擠滿滿的,那時候我還是十幾歲的小朋友,他們叫我坐機頭,駕駛座旁邊,還拿餅乾給我吃,還有西瓜;要到大海的時候,怕我冷,還拿毛毯給我。那時候我小小、高高的,很可愛,去到哪裡人家都叫我妹妹。還要穿軍服,還要揹槍枝、揹子彈,我以前腰小小的,都要掉下去了...還要幫長官藏金條,很重!喔!我的腰都快斷了...

剛來的時候沒有親戚朋友,也沒有認識別人,大家就這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這樣慢慢認識...我們這裡有很多族,像阿佧、佧佤、蒲蠻、傜家、儸黑、傈僳,不是只有擺夷。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