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見晴榮民農場到高山渡假勝地

廣義的清境,包含退輔會清境農場、國有林班地、原住民保留地、博望、仁愛、道班、榮光、定遠、壽亭新村等六個榮義民眷村及週邊民宿、私有農地,總面積約八百餘公頃(其中多數為國有土地,私有農地僅約150公頃)。南起霧社,北接臺大梅峰農場;海拔從1,600公尺到2,100公尺。省道臺十四甲線(中橫霧社支線)貫穿其間(5k~14k),是唯一聯外道路,也是由臺灣西部前往合歡山的必經之路。

天氣型態以清境農場青青草原為界,下清境「幼獅段」屬臺灣典型的亞熱帶氣候;而上清境「松崗段」則是高山獨特的溫帶氣候,常年雲霧繚繞。景致清幽,氣候宜人,年均溫約攝氏18度,堪稱是最佳的居住環境。

九二一災後產業重建模範生: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

1980年代清境地區從農業轉型觀光,逐漸出現一些以登山客為主,設備簡單的傳統山莊。1985年清境國民賓館開幕營運,各村莊也開始有人利用家中空餘房間,經營家庭式民宿。1990年土地放領之後,吸引許多「合歡山新移民」定居清境,現代式歐風民宿陸續誕生,尤其自1998年農場正式開辦剪羊毛秀後,清境地區的旅遊發展已略具雛形,每年吸引約30萬旅遊人次。

化危機為轉機

不料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人止關道路坍塌,清境對外交通中斷長達三個多月,不但觀光產業陷入停頓,就連本地農民的生計也沒有著落。

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清境社區發展協會

2001年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成立後,串聯業者及居民辦理淨山、清境一夏等系列活動,成功帶動產業復甦。然而促進會終究是以「觀光發展」為主要目的,無法完全取得地方認同,尤其對於多數未從事觀光產業的居民而言,與所謂的「合歡山新移民」始終有所隔閡。

於是當2002年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總幹事葉瑞其進駐博望新村,在瞭解許多當地居民的想法後,提出「先分再合」的概念,建議由居民另組社區協會,經博望新村村民大會通過,並徵求促進會理事長施武忠及理監事的支持後,將協助籌組社區協會列為當年社造重點工作之一。

曙光再現:清境永續發展協會

2002至2003年間,由於清境地區快速發展,民宿掘起,遊客倍增,用水及交通等公共問題逐漸浮現檯面,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除接連召開產業研討會、簽訂民宿公約外,更不斷向縣府、重建會、交通部觀光局等政府機關提出改善交通提案、清境整體規劃、民宿發展建言、劃定風景區、邁向國際旅遊、永續發展願景…等建議或陳情書。

清境地區整體發展計畫

雲南文化交流平台:南投縣雲南同鄉會

2010年10月15日,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數十位「鄉長」(雲南話:『鄉親』的尊稱)在藺斯邦理事長、唐惠珍總幹事率領下蒞臨清境,首度參加在博望新村舉辦的「清境火把節」;其最大意義就在於協助成立「南投縣雲南同鄉會」。1969年即正式立案的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至今已近半個世紀,每年12月25日辦理「雲南護國起義」紀念活動,並且自1971年起出版《雲南文獻》,四十餘年來從未間斷,扮演連繫海外雲南同鄉情誼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