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雲南同鄉會草創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十月十五日,適逢一年一度的「清境火把節」盛會,在「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藺斯邦理事長、唐惠珍總幹事及數十位鄉長特別遠道親臨指導與祝福下宣告成立。

南投縣雲南同鄉會在「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數十位鄉長的祝福下宣告成立(攝影:葉瑞其 2010.10.15)南投縣雲南同鄉會在「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數十位鄉長的祝福下宣告成立(攝影:葉瑞其 2010.10.15)

南投縣雲南同鄉主要聚居在「仁愛鄉清境社區」,亦即國內外知名的臺灣高山渡假勝地「清境農場」週邊地區。民國四十九年(1960)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安置榮民並有效開發山林資源,計畫於武陵、福壽山、霧社、西寶等處設置農場,隨即向臺灣省政府價購南投縣「霧社牧場」,於民國五十年(1961)二月成立「臺灣見晴榮民農場」。是年三月至四月間,在金三角地區孤軍奮戰已長達十一年的滇緬游擊隊及眷屬(統稱為「滇緬義胞」)第二次撤臺[1],經成功嶺為期三個月的編組、訓練後,其中志願退役者,有206人被分配在南投;從沒水沒電的荒山野嶺開始,滇緬義胞胼手胝足、蓽路藍縷地在這裡打造臺灣的新故鄉,也成為第一批開闢「清境農場」的幕後英雄。[2]

據民國一○二年(2013)調查統計,清境地區的雲南同鄉已繁衍至第四代,現有人口約六百餘人,但其中超過半數移居或暫居外地,實際居住者不足三百人;而現居主要負擔家計的第二代僅有八十餘人。經濟上以務農為主(香水百合、高山蔬果),民國九○年代以後隨著觀光產業的發展,有越來越多轉型經營民宿、餐廳,或從事旅遊導覽等相關工作。

民國九十一年(2002)「清境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為南投縣雲南同鄉與清境地區居民所組織的第一個人民團體,以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為主要任務。歷年來,陸續辦理雲南民族舞蹈班、親子電腦班、葫蘆絲演奏、水煙筒製作、蠟染研習、清境美食文化故事…等多項計畫;並發行《雲霧清境》、《從異域到新故鄉》、《高山上的眷村》、《臺灣小瑞士》…等多本歷史文化書籍,致力於落地生根的滇緬文化再造。此外,自民國九十六年起(2007)首度在博望新村舉辦「清境火把節」[3],以「照天祈年‧除穢求吉‧部落團結‧薪火相傳」賦予活動意義,至今(2016)已連續舉辦十年,吸引無數海內外旅客前來同歡,也成為臺灣雲南同鄉每年同聚一堂、共敘鄉情的代表性活動之一。

由於第一批落足清境的206名滇緬義胞中,包含了傣族、哈尼族、栗僳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瑤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呈現多彩繽紛的族群文化;也使得南投縣(清境社區)不僅在地理、環境、氣候,甚至在人文方面,都可說是臺灣「最接近雲南的地方」。

有鑑於海峽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重要,「南投縣雲南同鄉會」於民國一○四年(2015)正式申請立案,公開選舉李克之、魯文印、羅有壽、楊陞義、陶家福、楊天福、尹芳子、楊桂蘭、張亞方等九人為理事;楊天喜、趙昌華、江榮華等三人為監事;丁愛國、楊友惠為候補理事;吳文良為候補監事;並由李克之當選第一屆理事長(每屆任期四年)。未來將持續與海內外各雲南同鄉團體密切合作,聯繫同鄉情誼,促進兩岸交流與發展。

南投縣雲南同鄉會於2015年正式登記立案(攝影:葉瑞其 2015.4.24)南投縣雲南同鄉會於2015年正式登記立案(攝影:葉瑞其 2015.4.24)

 

[1]滇緬游擊隊1953年在聯合國壓力下第一次撤臺,1961年再以「國雷演習」名義第二次撤臺。詳見《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2015,再版五刷,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2] 「臺灣見晴榮民農場」曾數次易名;1967年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因感於此處「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似仙居」,故取名為「清境農場」,沿用至今。

[3] 「清境火把節」活動前身係2001年由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所舉辦「清境一夏」系列活動的「雲之南擺夷文化祭」。2007年首度由清境社區發展協會在村莊(博望新村)內舉辦,並以「照天祈年‧除穢求吉‧部落團結‧薪火相傳」形塑活動意義。詳見〈清境火把節活動源起與展望〉,葉瑞其撰,2015,刊載於《雲南文獻》第四十五期,頁152-157。

撰文:葉瑞其 2016.12.09(本文原載於《雲南文獻》第46期,p.176-179)

 

>>延續閱讀:雲南文化交流平台:南投縣雲南同鄉會